巴豆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多想想三个不能的警示 [复制链接]

1#

「本文来源:解放军报」

在一次党课教育中,有位领导在剖析近期落马的党员干部思想变化轨迹时提出,走好人生赶考路关键是要严于律己、慎独慎微,保持定力和底线,不能以“不是我一个”来原谅自己,不能以“一次不要紧”来放纵自己,不能以“小事无所谓”来麻痹自己。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价值观念冲击和各种利益诱惑的社会环境,这“三个不能”,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不乏警示作用。

以“不是我一个”来原谅自己,实质是从众心理在作怪。从众心理的背后,潜藏着“法不责众”的错误观念,以为“随大溜”就可以藏于众、隐于市,以为“大家都这样,谁也没办法”。殊不知,法律面前人人平等,也没有什么法不责众。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、看得高于一切。“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,就要得罪十四亿人民”,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算的“大账”,也是我们党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的必然逻辑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们党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,坚持无禁区、全覆盖、零容忍,坚持重遏制、强高压、长震慑,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,坚持有案必查、有腐必惩,以猛药去疴、重典治乱的决心和刮骨疗毒、壮士断腕的勇气“打虎”“拍蝇”“猎狐”,立起全面从严、越来越严、一严到底的鲜明导向。大量事实说明,无论谁搞腐败,无论腐败分子隐藏多深、逃到哪里,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,最终都要受到应有的惩处。

以“一次不要紧”来放纵自己,实为侥幸心理使然。侥幸心理的最大特征,是往往高估自己的手段而低估法纪的威严,考虑问题常常建立在“有利于自己”的假设之上,以为“自己做事隐蔽,不可能被发现”,或者认为“只有一次犯错,别人会原谅”,拿自己的名誉和命运下赌注,这是一种极危险的投机和冒险行为。其实,事物发展总是如此,有了第一次,往往就会有第二次、第三次。“从善如登,从恶如崩”,一旦思想的“堤坝”被打开缺口,后面的“洪水”就会一泻千里。《松窗梦语》中有一则故事,说的是明朝御史张瀚上任之初,曾虚心请教上司王廷相如何做官,王廷相并没有给张瀚讲什么大道理,只讲了自己的一次见闻:其乘轿进城遇到下雨,看到一个轿夫穿了一双新鞋,开始时这个轿夫怕弄脏新鞋还择地而行,后来一不小心踩进了泥水之中把一只鞋子弄脏了,此后轿夫的态度就发生了很大变化,走路再也不小心翼翼了。由此,王廷相告诫张瀚说:“居身之道,亦犹是耳。倘一失足,将无所不至矣!”王廷相的这个比喻耐人寻味,其中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:凡事都要重开头,尤其是做人,防止第一次失足尤为重要。“麻绳最怕破头”,慎初方能善终。若第一次考验就承受不住,往往会导致“破罐子破摔”的结局。

以“小事无所谓”来麻痹自己,是“无害”心理作祟。一些人所谓的“小事”,其实一点都不“小”,不仅关乎个人形象和威信,也关乎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。有人说,最常见的行为往往能显示一个人的道德,最微小的事情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。此言不虚,“小”中往往能见“大”。如果我们把小事看“小”,觉得“无伤大雅”,而看不到“小”中之“危”、“小”中之“害”、“小”中之“变”,势必会因为“不矜细行”而“终累大德”,甚至会走到“悬崖勒马收缰晚,船到江心补漏迟”的危险境地。我们常讲,“巴豆虽小坏肠胃,酒杯不深淹死人”“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”“小洞不补,大洞吃苦”,说的都是这个道理。“导弹司令”杨业功在年任旅长时,将“携礼莫入”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。刚开始,有人以为他是在做样子,不以为然。后来,杨业功在一次述廉报告会上动情地说:“吃点喝点拿点怎能不算大事?把优良传统吃没了,把党的形象喝丢了,把群众的信任拿走了。还怎么是小事?”因此,我们对小事小节应格外警惕,无论何时何地,都要做到不动贪欲之念、不受微利之诱、不取不义之财、不失廉洁之身,尤其是在独自一人、无人监督的时候,更要从严要求自己,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“防火墙”。

(作者单位:郑州联勤保障中心某保障大队)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